三观与修仙路
古人云:志同道合,可以共谋;今人言:三观一致,方能同行。“三观”被喻为人生路上的指南针,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那么从一个凡人逆袭成仙的修仙路又需要怎样的三观来指引?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
三观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是非对错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
也称宇宙观,是指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例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二元论、有神论、无神论以及中华儒释道三家对宇宙起源与构成的理论等都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世界观是宏观的,是三观的基础,它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的真相是什么?这是他人无法给出的答案,我们只能从读过的书,遇见的人,经历的事中去寻找。
人生观,
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反映在个人生活的主基调上,如从事一份安稳的工作或打拼自己的事业,亦或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人生观的体现。人生无非两件事,生与死,生死观也是人生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贵生恶死、长生久视”则是道教的人生观。
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用处、意义以及重要性的主观判断,是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用来判断对错、做出选择的一套标准。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国、诚信等都属于价值观范畴。“价值”是客观存在,“价值观”是主观判断,如同一事物,有人认为是对的,有人则认为是错的,世间的所有和谐与冲突,最终都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修仙路
虽然三观说起来比较抽象,但它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同样,我们也能从一个人的言行中了解他的三观。萨守坚真人为宋代著名道士,从一位凡人修炼成仙,职任先天雷部大尚书。今天,我们尝试从现代人的视角出发,来看看萨祖师的“三观”如何指引着他的修仙路。
萨祖《雷说》言:“余习性清淡,希志神仙。”可见萨祖是一位“有神论”者。这一世界观不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萨祖立志修仙,开始博览群书,但并未找到可行之法,随远离家乡,跋山涉水,寻师访道,后诚感天地,得遇真师,修得正法。
萨祖宝诰曰:“施财合药济群生,积行累功修至道。”宝诰是后世对仙真的颂扬,以歌颂其对世人的贡献。得遇真法,是否就要遁入深山,远离尘俗,做一名山中仙人?萨祖师并未如此,而是秉持“济世利人,积德行善”的人生观,以所学之术,解苍生之疾,救患者之苦。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在国家提倡的个人行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在道教中则是以戒律的形式存在着。如“老君五戒”有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九真妙戒”还有不嗔、不诈、孝养父母等。持戒是道家行持的第一步,萨祖师以持戒严谨著称,王灵官随身监察十二载未有过错。持戒无过,非发于本心而不能,萨祖之行,非因戒而戒,是其秉持的价值观本如此。
我们以今人的眼光看,萨祖的“三观”充满了正能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有所成后,又以道医之术治病救人,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品德高尚。以这样的“三观”为指引,在修仙路上最终取得了成就,应是吾辈学习的楷模。
是否记得,我们也曾有一颗纯真之心,相信光,相信爱,相信这世间的美好,但当我们逐渐成长,面对现实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时,我们的初心,我们的三观是否已经悄然改变?或许我们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务实,但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莫蹉跎,空余恨。
文字整理/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