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知多少?——医经学派(下)

时间:2025-01-21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263

在《医经学派(上)》中,我们介绍了医经学派又细分为三种:校订、疏证派;分类研究派;专题发挥派。

上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历史上贡献较大的校订、疏证大家,本文继续介绍医经学派的分类研究派、专题发挥派中的典型。

二、分类研究派

因《黄帝内经》上下篇《素问》、《灵枢》,属于综合性文献,每个篇章虽然有标题,但涉及内容广泛。于是一部分医家在《内经》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使得条理清晰,便于后学者检索查询。

1、 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解析,质量较高的有两位大家:杨上善、张介宾。

杨上善,隋末唐初人士,11岁入道,72岁受唐高宗李治诏请入朝,官至太子文学,92岁辞官归家,93岁卒于乡里。

《旧唐书·经籍志》记载,杨上善专著、注释书籍76卷,其中道家类33卷,包括注释《道德经》、《庄子》等;医家类43卷,《黄帝内经太素》30卷,《黄帝内经明堂》13卷。可见,杨上善前辈的研究集中且深入,除了老庄,就是《内经》,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食粮。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唐宋时期,一直是官方医学教学课本,直到南宋后散失。在十九世纪,日本学者发现《太素》残卷23卷旧抄本(约宋朝年间),考证抄录的版本是唐朝鉴真和尚带至日本的,十分接近《太素》原版。时清朝杨守敬出使日本取回残卷影印,由萧延平校勘,世称兰陵堂本或萧延平本。

图片

杨上善用了四十余年时间,将《内经》全方位分为十九类: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

杨上善对于老庄之学理解深刻,也将《太素》提升到相当的哲学高度上。杨氏高度抽象概括阴阳概念:由老子“一生二”解释“一”为元气,“二”为阴阳,详解三阴三阳关阖枢理论。除此之外,还提出心亦受邪论、脾为后天之精、肾为命门论等……

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中,以经为纲,以穴为目,首次以经脉循行流注的方向列述,全面系统探讨349个经穴命名,完美解决了腧穴归属经络以及经脉循行等问题。可见,杨上善不仅文学造诣高,道门修行功底亦是极深的,真真是吾辈楷模。

张介宾,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悉心钻研《素问》《灵枢》,用三十余年时间著成《类经》三十二卷。后世人推测,张介宾应该没有读到过杨上善《太素》,但是《类经》注重实用性和语言通俗性,对临床指导、初学医者有比较强的指导价值。

2、《内经》选择性分类的医学家,则有:滑寿、李中梓等。

滑寿,元代医学家。他的《十四经发挥》实现了针灸的复兴。滑寿对于《素问》也颇有心得,按自己理解将《素问》部分内容分成十二类,整合集为《读素问钞》三卷。

李中梓,弃文从医,终成明末清初江南一代医学宗师。李中梓对于《内经》的研究,汇集成《内经知要》,将《素问》《灵枢》部分内容进行分类,其划分方式非常接近现代中医学教学理论。《内经知要》篇幅虽然只有《内经》十分之一,但是内容全面精要,初学者必读。

三、专题发挥派

此类医家,往往就《黄帝内经》中某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展开阐述,极大推动了中医学在专项领域发展。

1、秦越人《难经》

我们曾经介绍过,《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难”是指代疑问难点的意思,“经”指《内经》,即问难《内经》。《难经》在《内经》的基础上,在脉法、经络、脏腑、病机、穴位、针法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答疑解惑,提出譬如寸口切脉法,奇经八脉、补母泻子等等,对后世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图片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没想到吧,四大医典中,居然还有一部深度借鉴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伤寒”部分,其病因病机病变进程的探讨,借鉴了《素问》中热病部分的内容。张仲景依据“伤寒”类似“热病”,皆为外感病邪,运用“热病”的病因、病变、论治理论,推导论述了伤寒病各项原理。运用《内经》三阴三阳对热病的辨证之法,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等等。

3、华佗《中藏经》

《中藏经》应该也是一部后人托古之作。但是其内容,有相当高的价值。《中藏经》秉承《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中心,将《内经》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主要有四时阴阳变化、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辨证等等。其中脏腑辨证法被后世易水派张元素吸收并完善,成为主流辨证法发扬光大。

4、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普谧将《素问》、《九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关于针灸的内容综合起来,“删其泛辞,除其重复”,形成系统的针灸学理论,汇编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跟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同为唐宋年间太医署医学教材,并且一同流入日本、朝鲜等国家,在中医学上有极高的地位。

5、《诸病源候论》

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领队,编撰了《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步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业书籍,共五十卷,67门,1739论。奠定我国疾病分类学基础,中医临床学科发展的里程碑。该书对于病理、病因的阐述,综合借鉴了当时流传的多种《内经》版本,理论严密。

图片

6、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直至60岁未曾中断。他曾依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主要集中在《内经》对于杂病的治疗,选择了《内经》中62中病症进行梳理,首次将这些病症附上治法处方,使得《内经》理论更贴近临床治疗;对一部分只有病名没有疾病症状记载的,进行补充完善。

7、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浴德、朱练《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骆龙吉,其人明史、宋史无记载。《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内经拾遗方论》二卷,宋·骆龙吉撰。凡六十二条,明·刘浴德、朱练续增……”当然也有现代医学者考证,《内经拾遗方论》就是《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的内容格式,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相似,但是在《宣明论方》的基础上,增补完善了接近两倍的病症及处方,几部论方综合起来《内经》所列病证几乎没有遗落。

此外,还有诸如明陈无咎效仿《宣明论方》著作《明教方》,阐述《内经》中病证一百多例。

写到这里,医经学派中影响力较大的基本上都在列了。在其中也恰好用事实论证了中医流派诸派同源、派中有派的特点。例如秦越人曾被作者归在素女脉诀一派,《难经》却也是《内经》的延伸;后世依据张仲景《伤寒论》发展出伤寒派,但是《伤寒论》源于《内经》《汤液经》等著作,再往上追溯就是融合了黄帝、神农;易水派创始人张元素也可以说是医经派传承人……

文字整理/华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