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道教元素——哪吒形象的演化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亿美元!成为全球单一市场首部破10亿美元的影片,也是进入全球十亿美元票房俱乐部的首部非好莱坞影片!《哪吒2》无论是人物塑造、人物细节、特效场面、戏剧冲突和主题表达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电影主创团队五年磨一剑,以及中国动画行业凝心聚力的故事,也同样动人。影片用突破边界的想象力,用现代语言和现代技术把中国神话具象化。让哪吒的故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赋予了哪吒时代的意义。真正用中国故事,塑造了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让我们产生深深共鸣的哪吒形象,是如何在在时间的长河中演化的吧!
哪吒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祇,再到民间信仰和现代文化中的经典角色,其形象和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佛教中的护法神
哪吒的形象最早源自佛教,其原型可能是佛教护法神“那吒”(梵文:Nalakuvara),是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第三子。在佛教经典中,哪吒作为护法神出现,职责是保护佛法、降服妖魔。据唐代佛藏记载,其形象多为手持长戟与宝塔、身穿华丽战甲的威武护法军神,有时手持金刚棒、剑、杵。
二、道教的中坛元帅
随着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宋朝与元朝,哪吒的形象也逐渐本土化,被纳入道教神系,成为“中坛元帅”或“三坛海会大神”,是道教的重要护法神之一。
道教经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关于哪吒的详细记载,赋予了他更多的神话故事和人性化特质。哪吒乃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噉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大家熟知的闹东海、杀石矶娘娘、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都从此篇初见。
道教中的哪吒形象为少年神,拥有三头六臂、手持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等法宝,象征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神通变化。
三、文学与戏剧中的经典角色
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哪吒作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出现,协助孙悟空降妖伏魔,战力超群,形象生动。
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被更加详细的描写,既延续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部分设定,又借鉴了《西游记》等其他文学作品的形象。哪吒是灵珠子转世,从肉球里蹦出来,一出生就自带乾坤圈和混天绫。拜太乙真人为师后,杀龙王三太子、打龙王,自杀后被太乙真人用莲花重塑身形,还得了火尖枪等一堆法宝,最后三头八臂助武王伐纣,这才成了我们目前常见的哪吒形象。大闹东海、剔骨还父、莲花化身等,都逐渐成为经典故事。
与之前不同的是,《封神演义》中哪吒为“水淹陈塘关”负责而死,升华了哪吒为民众牺牲的形象。在神话学书籍《中国神话大词典》中,作者袁珂认为:“其中哪吒闹海一段,为全书(《封神演义》)精华所萃。”
哪吒的形象也出现在传统戏剧和戏曲中,如京剧、豫剧等,通过表演艺术进一步传播。
四、民间信仰中的渔民保护神
在民间,哪吒的故事被进一步演绎。因传说、文学作品、戏剧中“哪吒闹海”的故事深入人心,所以被沿海渔民视为驱邪避灾的保护神。其信仰在闽南、台湾一带流传广泛。据《台湾之寺庙与神明》中记载,在台湾地区以哪吒为主神的庙宇有一百余座。哪吒在台湾地区有中坛元帅、太子元帅、三太子爷等诸称,因其有风火轮、乾坤圈等法宝,又称其为李罗车、罗车公、大罗仙、金康元帅、金环元帅。民间艺术中的哪吒形象非常多样化,既有威严的神像,也有可爱的孩童形象。
五、现代文化与哪吒形象的融合
20世纪以来,哪吒的形象开始被搬上银幕,如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
近年来,哪吒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不断被重新诠释,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赋予哪吒更多现代特质和人性化情感。哪吒在磕磕绊绊的成长中,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这种即使出身不被看好,也绝不轻易放弃,活出自己的精神,与现代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赋予了哪吒这一传统形象,新的精神意义。
哪吒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着抗争命运、勇敢无畏的精神。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于2月13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正式上映,14日登陆美加。还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等多国上映。
随着国际化传播,哪吒的形象也逐渐被全球观众所熟知,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代表。《哪吒之魔童闹海》,堪称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作之一。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哪吒的形象也将被赋予新的诠释。
哪吒的形象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祇,再到民间信仰和现代文化中的经典角色,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他的故事和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精神内涵持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文字整理/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