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前,我还是一个道学小白,仅有的知识来自于影视作品、网络小说,网上冲浪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天涯论坛的鬼话板块。随着年纪的加深,渐渐不满足那些光怪陆离的神奇故事开始自己主动找资料,就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储备,层层递进,不断构建起我对道学认知与理解。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百度能搜到答案的阶段
初涉道学知识的海洋,就如同嗷嗷待哺的雏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脑海中总是蹦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为什么道士的衣服有各种颜色?”“修行人能不能结婚生子?” 此时,互联网搜索引擎,尤其是百度,成为了最得力的助手。只需动动手指,输入关键词,瞬间便能获取海量的信息,那些曾经困扰的小白疑问,大多能在这里找到答案。这个阶段,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知识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分类清晰,伸手就能拿到所需。它让我快速了解基础知识,拓宽认知边界,轻松地跨越了知识探索的第一道门槛。无论是道学常识、基础的流派知识,还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搜索引擎上丰富的资讯,都能让我在短时间内获得解答。
二、学术论文里找答案的阶段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不再满足于那些浮于表面的知识,渴望深入探究道学的本质与规律。此时,我有幸遇到了师父,获得了道医方面的传承,开始一边内修实践,一边学习道学知识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依照着大学写毕业论文时的经验,开始在论文库里进行搜索学习。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一篇篇严谨的论文,它们从研究者的角度对道学问题进行剖析,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大量的数据论证,给出了答案。比如,当我想要了解道医的发展史时,普通的网络搜索只能给出部分年代的资料,已无法满足需求,但通过一些学术论文,我看到了道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同年代道医的流派和分布、以及历代道医的成就和贡献。这个阶段,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就够了,能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不仅让我对道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古籍中探寻答案的阶段
但学术论文里能给到的答案,和我在实践里得到的经验,有时候时不一致的。有些道学学术论文,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中立者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有一些研究让我看着雾里看花,不明就里,总是隔着一层。更有一些道学知识,是用现代研究结果来解释的,以已知解释未知,未免狭隘,更让我觉得这个作者不是“自己人”。这个时候,师父说去看经典吧,许多问题的根源其实早已蕴藏在古老的智慧之中,祖师已经把能写到的都传了下来,至于每个人能理解多少就是个人悟性了。无论是《道德经》中对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的教诲,又或是《黄帝内经》对生命健康的深刻洞察,还是祖师著书立说里蕴含的哲理智慧,宝诰经文里成道经历的阐释,都为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生困惑时,翻阅古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从他们的经历和思考中汲取灵感,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这一阶段,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从古老智慧中获取力量,实现了知识储备的又一次升华。
四、哪里都找不到答案的阶段
知识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不断攀登知识高峰的过程中,终会来到一个特殊的阶段,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无论是网络、学术论文,还是古籍,都无法给出现成的答案。有的人喜欢深刻的东西,但是深刻的东西不卖座,认真研究的那些道藏和古籍,如汪洋一般广阔,义理深邃且篇幅冗长,没有人愿意看,而且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如此一来,深刻的道学便难以寻觅知音,少人问津。有的人喜欢简单的东西,时时处处都给生活做减法、断舍离,更没有要跟谁分享的欲望。毕竟在他们眼中,道是独属于自己的体悟,无需向外倾诉。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遭遇一些独一无二的情感、职业选择、人生际遇等等问题。修道之人亦是如此,面对生活与修行的困境,既无法从他人处获取现成答案,也难以在经典中找到确切指引。此时,便只能凭借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过往积累的知识经验,在不断摸索中寻找契合自身的答案。也唯有如此,方能在自我探寻中,领悟道的真谛。对修道者来说,知识储备恰似一场漫漫征途。从百度的便捷获取,到学术论文的专业钻研,再到古籍智慧的传承借鉴,直至开拓创新寻找未知答案,愿我们珍视这一路的学习机缘,如勤勉的拾贝人,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