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疑邻窃斧”看医疗中的主观臆断

时间:2025-03-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96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道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如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高山流水、杞人忧天等。其中有一则“疑邻窃斧”的故事也同样蕴含深意,今天我们来聊聊。

疑邻窃斧
《列子·说符》原文载:“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原文大意:有一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走的,然后观察他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偷斧的。后来这个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头,又见到了邻居的儿子,再观察他的神态动作都不像偷斧的人了。
这则故事讲了主观臆断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主观臆断是指不依据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个人主观感觉或想法来对事物做出判断。同时,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寻找支持这一判断的信息。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自己丢失东西时也会与失斧者有相似的表现。主观臆断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医疗中也有这一现象。

医疗中的主观臆断
人食五谷,孰能无病?生病比之失斧有更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我们会不自觉地做出主观臆断。例如,很多人生病后会上网对症搜索,有人认定自己得了某种大病,就像“失斧者”一样,感觉自己从头到脚都出现了符合这个病的症状,到医院检查后,没病,所有的症状又消失了,当然这一现象最终结果还是好的。也有人搜索完,认为自己没病,一段时间后,症状严重了,最坏的结果可能是错过了治疗时机。
医者有时也会陷入主观臆断。疾病具有复杂性,同一症状可能由不同疾病引起,同一人又可能身患多病。医者如果忽略了客观检查结果,只凭主观经验做出判断,有可能造成误诊,甚者发生医疗事故。
如何避免主观臆断
主观臆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们试从三个方面来避免这种倾向。
一、补足知识盲区。
当我们知识储备不足时,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经验去填补空白,形成一种个人猜测。如在生病这件事上,大部分人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时会凭借记忆里的一些“碎片化知识”形成主观判断。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但可以多掌握一些常识类知识,同时也要学会求助专业人士。

二、学会客观判断。
客观判断与主观臆断相对,是基于客观事实、数据等通过逻辑分析做出的判断。如现代医学参考血液检查、心电图、X光检查等辅助检查数据做出诊断,以及中医的四诊合参,都是力求避免个人态度的对判断的影响。另外,本门道医四象脉诊的一大特点就是“脉象直读”,即以客观的触觉手感直接读取脉象,避免了主观臆测。
三、实践检验真理。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避免主观臆断,就要在生活、工作中多运用客观分析来判断问题,让大脑习惯这种方式,这样我们就能从容应对这世间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
疑邻窃斧,这则发生在千年前的故事,今日读之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又仿佛聆听到了圣人的教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观臆断并不可怕,这是每个人都可能会犯的错误,但我们要时刻警觉,因为主观臆断往往会对后续的思考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方向性错误,最终让我们陷入越努力越迷茫的怪圈。
撰稿人/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