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视角下的春季穿衣指南

时间:2025-04-24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7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升发、新陈代谢加快的关键时期。然而,春天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加之风邪盛行,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疾病。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认为穿衣起居需顺应自然规律。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结合春季气候特点、体质差异及传统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的春季穿衣指南。

一、春季气候特点与致病因素

中医将春季归为“风木之季”,《黄帝内经》有言:“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自然界阳气初升,气候呈现以下特点:

风邪盛行:风为春季主气,“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风邪具有升发、善行数变的特性,易侵犯人体头面、肩颈等部位,引发头痛、感冒、过敏等症状。

乍暖还寒:初春时节,阳气未充,寒热交替频繁,民间有“春寒冻死牛”之说。人体腠理(皮肤毛孔)逐渐开泄,但卫外功能较弱,易受寒邪侵袭。

湿气渐生:随着雨水增多,南方地区湿气渐重,湿邪易与风、寒结合,阻滞气血运行,导致关节酸痛、困倦乏力。

这些气候特点共同构成了春季的致病环境,若不注意防护,可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及旧病复发。

image.png

二、中医养生视角下的春季穿衣原则

中医主张“春夏养阳”,春季穿衣的核心在于“适度保暖,顺应升发”,具体原则如下:

2.1“春捂”有度,分阶段调整

“春捂秋冻”是传统养生智慧的精髓,但“捂”需讲究策略:

早春时节(立春至惊蛰):气温波动剧烈,需重点保护头颈、腰腹及下肢。建议穿高领衣物或佩戴围巾,避免风邪直吹风池穴(位于后颈部);腰部可加护腰或穿长款外套,保护命门穴(第二腰椎下),固护肾阳。

仲春时节(春分前后):气温回升,可逐步减少衣物层数,但需随身携带轻薄外套以应对“倒春寒”。

暮春时节(清明至立夏):湿气加重,宜选择透气吸湿的棉麻材质,避免闷热生湿。

2.2分层穿衣,灵活应对温差

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选柔软透气的纯棉衣物,中层为保暖的针织衫或马甲,外层搭配防风外套。此法既能调节体温,又方便根据环境增减衣物。

2.3护住关键穴位,防邪入侵

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此处为“诸阳之会”,受寒易引发感冒,可穿立领衣物或佩戴丝巾。

三阴交(足内踝上三寸):下肢保暖不足易导致寒从脚起,建议穿长袜、长裤,避免露脚踝。

2.4材质选择:天然为上,兼顾功能

优先选用棉、麻、真丝等天然材质,促进皮肤呼吸;避免化纤衣物摩擦产生静电,扰动肝火。现代科技面料如吸湿排汗纤维可作为补充,但需注意与天然材质搭配使用。


图片

三、体质差异与穿衣调整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不同体质者的春季穿衣需个性化调整。

阳虚体质者(畏寒肢冷、舌淡苔白)应重点加强腰腹、下肢保暖,避免过早换单鞋,建议穿厚底布鞋或加绒鞋垫。

阴虚体质者(手足心热、易口干)应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厚引发燥热,并可利用真丝滋阴润燥的特性将其作为内搭。

湿热体质者(面垢油光、舌苔黄腻)忌穿紧身衣物,以免阻碍汗液蒸发,多选浅色系亚麻服饰,利用其吸湿散热的特点。

过敏体质者(鼻痒、荨麻疹)外出宜佩戴防花粉口罩,穿长袖衣物减少皮肤暴露。衣物洗净后需充分晾晒,避免尘螨残留。

春季穿衣看似寻常,实为养生的重要一环。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科学穿衣保护阳气、抵御外邪,正是“未病先防”的体现。无论是遵循“春捂”的传统,还是借助现代科技面料服饰,核心都在于顺应自然、尊重个体差异。唯有如此,方能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让身体与万物共荣共生。

撰稿人/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