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不出认知以外的人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懂王”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河伯作为黄河之神,每至雨季,眼见河水漫溢、浊浪排空,淹没两岸,便自恃黄河为天下最壮阔的水域,以为没有比自己更牛的。直到他顺流东行,抵达北海之畔,目睹海水苍茫、天水相接,才知道自己在北海面前,啥也不是。不禁感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留下了贻笑大方和望洋兴叹的故事。
一、别做“懂王”
庄子的故事总是能以小见大,而且让人回味无穷。这个故事对我们修行者也是很好的启发。
第一就是破除我执。不要总觉得自己最牛,总觉得自己最懂,自己就是“懂王”。
其实宇宙浩瀚无垠、变化无穷,修道者若执着于自我认知的局限,如同河伯固守黄河的壮观,便难以领悟宇宙真谛。唯有打破对自我的过度肯定与执着,方能突破认知边界,触摸更广阔的真理。
其二是谦卑悟道。人一定会犯错,一定有局限性,一定有你自己不知道的事,你还记得你上次真心实意地承认自己无知是什么时候吗?
河伯虽然曾经狂过,但是他最大的优点是会认错,会反省,就这一点就胜过多少互联网上嘴硬的“懂王”。河伯在见识北海的浩瀚后,放下骄傲自满,承认自身局限,这正是道教修行强调的重要态度。唯有保持谦卑,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汲取宇宙智慧,提升修行境界。
二、修行要有“海量”
反观现代社会,不少人在修行过程中陷入与河伯相似的误区。一些人在取得一点成绩后,便陷入自我陶醉,将自己的修行经验和见解奉为圭臬,排斥其他观点和方法。会一点祝由、懂一点法事、写几篇道教文章就很牛了吗?就可以如同河伯般骄傲自满,不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再继续精进了吗?这种“我执”严重束缚了修行的进步,使人难以突破现有的境界,无法领略更高层次的修行智慧。
三、中医黑诞生记
社会上更是,现在网上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懂王”,比如无处不在的中医黑,他们很多人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受益者,他们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并且就是靠着九年义务教育学的那些知识,能做题、会考试,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走上了人生巅峰,觉得自己就成了“河伯”了。
可能对他们来说,平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课本上的那些原本很浅薄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他们甚至异想天开地以为那点浅薄课本知识就已经囊括了宇宙万事万物了。
于是中医黑就诞生了。
现实中的这些“懂王”:
学了点生物课本,就说中医把脉是巫术;
背了几个化学方程式,就敢嘲笑古人炼丹荒唐;
看了几篇科普文章,就敢在急诊室和医生吵架;
用deepseek查了两下,就敢教中医怎么开方子。
就像河伯当年,以为见过黄河就通晓了天下水性。
那些人敢对《黄帝内经》翻白眼:“都21世纪了还信这个?”
敢说:“道法不就是封建迷信?”
这些人的知识体系,基本停留在中学课本加几条科普视频的水平。
就像背会了乘法口诀表就敢嘲笑数学家,背了二十个单词就指导别人学英语。
中医黑每天把“双盲实验”挂在嘴上,你要是追问一句:双盲实验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呢?这种试验方法的局限性和缺点是什么?
对方肯定一问三不知。
因为越是半桶水的人,越喜欢在网上当“懂王”。
这类人特别有意思:他们在游戏里被小学生虐哭,转头就去网上写《中国电竞药丸》;自己家水管漏水都修不好,却在微博教院士“该怎么搞科研”,爬楼梯都费劲,敢在网上教詹姆斯怎么打篮球。这种反差,活脱脱就是站在黄河边上指点江山的河伯。
道教说的“虚其心”,就是要把这种“万物皆在我掌控中”的幻觉打碎。就像真正的中医大家,越是经验丰富,越会跟你说:“这病我只能试三副方子,不见效得另请高明”,而江湖骗子才敢打包票“药到病除”。
现在网上流行说“你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其实更残酷的是“你活不出认知以外的人生”。
那些觉得“中医就是跳大神”的理中客,和认为“西药都是资本家阴谋”的养生党,本质上都是坐在自家阳台上指点宇宙的河伯。
下次再想指点江山时,不妨想想河伯的遭遇。两千年前他见到的北海,换算到今天可能是某个arXiv上的前沿论文,也可能是某位修行深厚的罗字辈道长。
承认自己不懂不丢人,可怕的是把认知画地为牢,还觉得自己在守护真理。
毕竟庄子早就提醒过我们:“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别让自己活成那只以为全世界的天,只有自家井口那么大的青蛙。
撰稿人/华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