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行的角度谈谈为何万物皆可见,见自己最难?

时间:2025-05-25作者:天师府来源:原创 点击:41

在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中,我们常怀好奇与探索之心,环顾四周,世间万物皆可映入眼帘,山川湖海、花鸟虫鱼,无一不清晰可见。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心,却发现万物皆可见,唯独“见自己”最难。

人贵自知,自知者明

《道德经》中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什么“见自己”最难?因为我们总是深陷于自我编织的牢笼之中。我们的本能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害怕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所以热衷于把关注点放在别人的身上,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总是能轻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对他人品头论足。却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徘徊不前。

事实上,当我们内在有限制的时候,就不允许别人自由,当我们内心有评判的时候,就不允许别人自在。了解别人,是一种机智;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看见别人,只是因为拥有视力。看见自己,需要真正的智慧。

庄子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螳螂挡车,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是因为它过分高估自己了。要突破这一困境,首先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局限,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勇于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此外,道教还提供了打坐、练功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我认知的能力。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自能做到善待自己,博爱众生。

图片

五色目盲,五音耳聋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物质丰富的时代,外界的诱惑与干扰如潮水般涌来。为了在竞争中立足,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誉,我们不自觉地为自己戴上了层层滤镜。这些滤镜或是虚荣的装饰,或是恐惧的遮掩,让我们在面对世界时,看到的并非真实的万物,而是经过自我加工、扭曲的幻象。我们追逐功名利禄,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羡慕他人的成就,却忘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这时候外界的评价与期待就束缚了我们的自我认知。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有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当我们处于清静之中,才能够洞察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如同明镜高悬,清晰地映照出自己的模样。当我们不再将关注点一味地放在外在的所求上,而是回归到自身修炼,用心去感受内心的声音,摆脱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杂念,才能使心灵回归到纯净、自然的状态。这种自我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时刻保持觉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修正自己的错误与偏差。每一次的自我修正,都是对内心的一次洗礼,都是向更高境界迈进的一步。

在面对生活的挫折与困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波动所左右。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从容。

从一朵花的绽放中,去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与美好,从而反思自己是否珍惜当下、热爱生活;从一场风雨的洗礼中,去体会到世事的无常与变化,进而思考自己是否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在探索世界的旅途中,不要忘记对自我的探寻与认知。让我们踏上修行之路,脱掉自我滤镜,在自我完善与提升的过程中,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撰稿人/杨敏仪